硅谷银行、瑞信银行事件有何教训? 金融大咖共议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 提供者 财联社

  • Post category:股市
  • Reading time:1 mins read

硅谷银行、瑞信银行事件有何教训? 金融大咖共议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 © Reuters. 硅谷银行、瑞信银行事件有何教训? 金融大咖共议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

财联社4月5日讯(记者 王宏)2023中国金融学会学术年会暨中国金融论坛年会4月4日召开。多位业内人士就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推动金融高质量发言建言建议,他们从近期硅谷银行与瑞信银行事件出发,从中总结经验,并就中国金融体制改革谈了自己的建议。

业内人士表示,硅谷银行和瑞信事件对我国金融体系影响并不大。此外,上述问题业务均曾经是金融创新业务,因此怎样处理好金融业务发展和金融监管之间的问题非常关键。中国金融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吴晓求则表示,当前我们面临着双重压力,既要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又要推动经济的增长,只有通过改革、创新和发展,才能把两者统筹起来。他建议明确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重点,大力改善中国金融的功能,着力调整金融结构,以及重视金融机构的结构,特别是中小微银行业态的发展。

硅谷银行事件对我国金融体系影响不大

此次美欧的金融市场动荡引起了一系列思考,吴晓求认为硅谷银行和瑞信事件引发的风波还没有结束,还会有所扩散,但不会引发2008年之后的有一次全球性金融危机,主要是因为基于不同国家金融结构的不同。

摩根大通董事总经理、中国首席经济学家兼大中华区经济研究主管朱海斌也表示,无论硅谷银行还是瑞信,对我国的经济和金融体系的影响并不大。“一方面,我们的政策周期以及经济周期,都跟欧美处于非同步的状态,我们并没有在过去几年出现像欧美的货币政策的大起大落,过去几年一直是比较稳健的货币政策。另一方面,我国金融体系持有欧美债券比例来讲也是非常低的,所以直接影响非常小。”

朱海斌谈了几点认识,他表示硅谷银行的爆雷跟美联储货币政策大松大紧的变化有很大关系,硅谷银行是典型的市场风险管理不足导致的问题。而瑞信银行经营问题在2021年就已经爆发了,这两年瑞信一直在重组和调整过程中。

朱海斌还表示,无论是硅谷银行还是瑞信银行,出现的问题很大程度和创新业务有很大的关系。硅谷银行是在科创风投方面一直扮演相当重要的角色。瑞信在2021年出事的Greensill事件中,投资的供应链金融一度也被市场所称赞。这些金融创新领域往往到爆雷之后才意识到很多最基本的风控问题。

总结经验:协调处理好金融业务发展和金融监管

吴晓求指出,从这个事件中可以总结到三点,一是碰到类似风险的时候,稳定市场特别是稳定储户的信心非常重要,以防止风险的蔓延;二是救助的时候,还是要采取市场化机制,不要大包大揽,更不能拿财政的钱堵风险,这些最后都会挂在央行的账上;三是处事要果断。这两个事件处处理得非常果断,几天时间就处理了,这对稳定一个国家的银行体系至关重要。

朱海斌也表示,从这次美国的金融市场动荡来看,对于中小银行也要坚持基本的风险管理和监管标准。硅谷银行出问题以后,美联储反应和动作非常迅速。中国也有类似的例子,比如包商银行,锦州银行事件中,监管当局和市场的重视程度非常高。这一方面是考虑避免对中小银行群体信心的冲击,另一方面也是我们探索金融机构市场化退出机制的非常有益的探索。中小银行在未来几年,仍然是我们金融体系相对比较薄弱的环节,这方面我们仍然需要重点关注。

朱海斌还认为,硅谷银行和瑞信的问题业务均曾经是金融创新业务。因此怎样处理好金融业务发展和金融监管之间的问题非常关键。理想的情况是建立科学的,比较稳定可预期的监管框架,但实际上要做到这点是非常非常难的,对监管的要求是非常高的。在市场发展初期,相对宽松的监管环境可能会利于创新业务的发展,但如果监管长期缺失,会导致非常大的问题。

建言中国金融体制改革 明确改革重点

“当前我们面临着双重压力,一是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这次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目标,就是要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二是我们又要推动经济的增长,以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这两个目标从金融的角度来看,有一致的地方,也有不一致的地方,如何协调非常重要。在我看来,只有通过改革、创新和发展,才能把两者统筹起来。”吴晓求表示。

因此吴晓求建议,明确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重点、目标、方向是非常重要的。重点在哪里?一是大力改善中国金融的功能。创造资产流动性是现代金融的核心标志,也是中国金融改革和功能改善的主要方向,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调整金融结构,推动基于脱媒的市场化改革,这样才能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又能有效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增长。二是着力调整金融结构,金融结构的改革首先是资产结构的调整。三是金融机构的结构,特别是中小微银行业态的发展是非常重要。除了市场化改革外,就是金融的开放和国际化,如果沿着这样的思路下去,中国金融就一定能够助推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

摩根士丹利董事总经理、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邢自强表示,今年海外的金融振荡反衬出了中国金融的稳健性,尤其是中国过去5年金融加强监管取得了很强的成效,因此本次全球银行业的震荡对中国银行体系的传导相当有限。中国货币政策工具和空间比较充裕。这对今年整体中国经济的复苏会起到一定的积极意义,甚至明显的跑赢欧美经济,一定意义上2023-24年将呈现“西方不亮,东方亮”的经济格局。

但邢自强指出,中国新时代金融的主旨是支持实体经济的高质量发展,金融资源的配置方式在地方调研过程中发现了一些同质化。例如今年回归以经济为中心,地方政府高度重视招商引资,但地方在招商引资层面都非常同质化,盯向三个取向:硬科技(包括半导体)、新能源、高端制造业,似乎认为只有这些才符合当前金融支持高质量发展的取向。

“回顾全球诞生的科技革命生产率的进步,似乎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满足消费需求,市场来配置金融资源而助力的。比如人工智能AI,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算力的进步,就是GPU的进步,而GPU公司的成长壮大本质上是靠着消费者对于游戏的需求,可见游戏绝对不是低级GDP,但实际上它是一种需求,而消费需求带动带动生产率的进步。”因此邢自强建议,要尊重市场对金融资源的配置,来实现高质量发展,娱乐、餐饮、消费,只要符合环保和法规,它都是高质量发展。

硅谷银行、瑞信银行事件有何教训? 金融大咖共议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