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大涨是否意味着底部形成?与去年10月反弹有何不同?机构最新研判 提供者 财联社

  • Post category:股市
  • Reading time:1 mins read

港股大涨是否意味着底部形成?与去年10月反弹有何不同?机构最新研判 港股大涨是否意味着底部形成?与去年10月反弹有何不同?机构最新研判

财联社8月24日讯(记者 成孟琦)今日港股三大指数上涨,恒生指数涨2.05%,科指涨3.72%,国企指数涨2.46%。“大反攻”“底部反弹”成为不少报道的标题,去年10月港股的反弹也被不断提及。今日港股收涨是否意味着“底部反弹”?这次港股反弹与去年十月有何相似之处?反弹幅度能否追上?

实际上,虽然今日三大指数收涨,但8月至今,恒指仍跌1866点,跌幅近10%,科指跌幅也高达8.61%,恒生指数据年初高点22700点,已跌超2成,但对比去年10月底低位14597点,尚有3000点距离。

对于港股能否完成“下蹲起跳”,甚至出现像去年10月那般的“大反弹”,勾起大部分投资的好奇心。同时,八月以来外资机构撤出中国速度再创去年10月以来新高,南向资金连续流入港股,不少中外资机构均认为港股“政策底部”已经形成,但如何扭转当前困境方面则依旧众说纷纭。

与去年10月有本质区别

近期港股的下跌不禁让人回想起去年10月港股的大跌与反弹。国信证券却认为,中国市场的基本面或有过度下修,实际与去年10月有本质区别。目前,恒生指数的动态预期EPS比去年10月低点高2.8%;沪深300当前的动态预期EPS比去年10月低点高0.1%。但是,中国的2023/2024年的市场一致预期GDP增速为5.3%/4.8%。历经近10个月,这些中国竞争力最强的公司的EPS增长幅度远远不及宏观经济增速,这是不合理的。

近两周,港股向下突破了所有技术短线支撑信号,港股的技术面与估值面始终处于尴尬的“长短腿”状态——技术信号始终提示港股短线将以固定或走高的斜率维持上涨,但建立在估值层面的量化模型始终提示港股的估值处于短线中高位或者高位。这意味着,6-7月港股估值这根弦始终处在“略紧绷”与“很紧绷”之间,但技术信号上却找不到这根弦“松下来”的契机。近两周,港股向下突破了所有技术短线支撑信号。在新的技术信号形成前,港股有望迎来估值压力的释放,带来一个估值“黄金坑”。

国信证券相信,当估值回到“低估”区间时,相信港股对全球资本的吸引力将再次凸显。

本月北向资金净流出716亿,大于南向净流入

资金的流入与流出,也使港股的命运更扑朔迷离。

北向资金在13日连续净卖出后,今日终于掉头,净买入32.34亿人民币。总体来看,北向资金本月净流出仍高达715.94亿人民币,而南向资金本月买入额为577亿港元。

中金研究认为,伴随着去年10月以来的流出新高,港股市场再次来到支撑位。上周的大幅下挫在市场表现本身和投资者信心方面均有一定破坏性,不仅使得港股市场完全回吐了7月中央政治局会议后的全部涨幅并创下年内新低,同时也压制了本就脆弱的市场情绪,使得后续政策提振投资者信心的门槛变得更高。这一低迷的市场情绪,也反映在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快速贬值并一度跌破7.3,以及北向资金连续流出。

大和证券:无需对港股过度悲观

大和证券则认为无需对港股过度悲观,过去两周市场调整的幅度超出预期,上证综指和恒生指数重新回到了过去的低位。不过,该行认为中国股市的“政策底部”已于今年中形成,因此无需对港股过度悲观。

香港股市短期内将面临更多下行风险。最坏的情况是如果中国10年期债券收益率没有变化,恒生指数将在利差触及“支撑位”之前出现约10%的市场调整。大和提到,中国实现今年GDP增长5%的目标的压力愈来愈大,然而,中国楼价自2021年高峰以来的跌幅并不像日本1990年代的跌幅那么大,甚至比2016年还要温和。今年第二季家庭债务和非金融企业债务按年分别增长7.2%和9.6%,表明内需仍在扩张。就刺激政策而言,该行仍然认为投资者期望在第四季之前推出“具体措施”的机会很大,相信这可以稍为提振市场情绪。

对于政策支持方面,大和证券提到部分投资者认为,内房支持政策会渐进地出台,意味着市场要对落实刺激措施有更多耐心。但中金则表示政策可能还会出台,只是相比市场期待的一揽子和盘托出式地出台,更有可能的依然是以“顺势而为、循序渐进”的方式推进。如果这一判断成立,政策出台时点可能更加后置;市场或相应呈现“下有底,上有顶”态势,近期从估值和卖空指标看市场已经出现底部特征。

港股大涨是否意味着底部形成?与去年10月反弹有何不同?机构最新研判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