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uters. 李剑阁对话沈联涛:IPO“打新不败”非常态 更多机构投资者有待入场
财联社(上海,记者 徐川)讯,针对近年来屡屡出现的IPO破发,全球财富管理论坛总干事、孙冶方基金会理事长李剑阁近期表示,“过去常说的IPO屡试不爽、‘打新不败’,这是不正常的,我们不能在实行注册制后因出现破发情况而动摇信心。注册制是改革的大方向,应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中国银保监会首席顾问、香港证监会原主席沈联涛认为,让资本市场服务于实体经济,是一个漫长的道路。“若评估中国资本市场,尤其是股市的表现,要看走过多少艰巨的风波,还要看普通投资者、机构投资者、监管机构是如何认识资本市场的”。
沈联涛进一步指出,鉴于零售投资者信息不对称等特点,中国资本市场的改革关键在于如何利用机构投资者稳住零售投资者的情绪波动。他建议,为更好地应对未来市场波动,中国应尽快大规模发展养老金长期机构。
资本市场补齐短板正当时 机构投资者作用显著
“近三年来,中国资本市场也算是一个半牛行情,但是还远落后于世界主要经济体资本市场的表现,这可能说明中国资本市场的有效性存在短板,因此须持续改革和完善。”李剑阁表示,未来要继续提高股票和债券的直接融资比重,并降低间接融资比重,使更多居民储蓄以收益自得、风险自担的原则进行自主投资配置,也能使更多社会资本注入到实体经济。
对于市场面临的风险波动,沈联涛认为,最好的承受力来自于低杠杆率与高资本金,因此最根本的做法是“债换股”。此外,通过理性的职业机构投资者来稳住市场,从而为股市带来长期融资,也能为整体中小企业、国企提供低杠杆率的长期融资,并用于实体经济的创新科研改革。
李剑阁表示,中国机构投资者的资金规模已超GDP的50%,约为股票市场总市值的50%,这是近几年市场波动较小、市场韧性较强的重要原因。“但同时,中国散户规模可能还远大于发达经济体的平均值,短期跟风操作、追涨杀跌的现象还比较普遍。因此,中国资本市场仍需建立更多机构投资者,并积累更多的长期投资机会”。
从监管层面来看,李剑阁认为,近年来监管理念趋于成熟、市场法规逐步完善,监管部门将工作重点聚焦于市场执法与市场建设,而非困扰于股价的波动。但同时,数字经济、平台经济等新业态的出现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确保信息安全、加强隐私保护;如何既要反对垄断、又要鼓励竞争并保持市场活力,这都是今后监管改革需要补上的短板。
注册制下须扎紧惩戒“篱笆”
实行注册制是多年来中国证券市场改革的重要议题,目前已在科创板和创业板取得了一定进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相继提出,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
在李剑阁看来,与审批制相比,注册制更强调信息披露的完整和充分,压实了发行主体和中介机构的责任,从而使监管机构从具体审批事务中解脱出来,将企业信息的识别、市场风险的承担责任交给投资者。这样更有利于提高投资者成熟度,也有利于催生大量的机构投资者,对减少市场寻租、防止腐败,具有长远意义。
沈联涛建议称,在注册制下,监管机构须对保荐人、主要股东、管理层以及会计师的误报、欺诈与滥用注册程序等违法行为进行严惩。随着投资者越来越成熟,能够理解到市场的大幅波动,但无法容忍欺诈和股价操纵等行为。
金融参与科技创新面临两大困扰
作为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科技创新离不开金融的支持。中国资本市场中的科技板块也日益壮大,凸显出金融对科技创新的推动作用。
“引进外国科技应用、商业模式创新与现有科技进行转化,金融在其中的孵化与推动作用格外明显。但对原发的科技创新,金融的支持作用或有限,不能估计过高。”李剑阁认为,市场化的金融能否支持科技创新,更多取决于企业发展的盈利预期。尽管资本在投入前会做好承担失败风险的思想准备,但总体上,资本是追逐利润、规避风险的,因此要将利润和风险相匹配才能进行投资。
在李剑阁看来,中国市场并不缺资金与金融支持,但金融参与科技创新与转化也面临着两方面困扰。一是科技创新的资源不足,目前市场上存在的现象是过多的资金追逐有限的好项目,导致部分项目的估值在一级市场就已经过高,市盈率已明显超过二级市场均值,这会使投资者产生顾虑;另一方面则体现在风投与私募股权的退出通道仍不太顺畅。
李剑阁对话沈联涛:IPO“打新不败”非常态 更多机构投资者有待入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