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者看上海两会|对话田国强:上海如何建设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如何吸引更多跨国公司? 提供者 财联社

  • Post category:股市
  • Reading time:1 mins read

经济学者看上海两会|对话田国强:上海如何建设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如何吸引更多跨国公司? © Reuters. 经济学者看上海两会|对话田国强:上海如何建设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如何吸引更多跨国公司?

财联社1月16日讯(记者侯润芳、郭松峤)上周召开的上海“两会”提出,2023年全市生产总值的预期目标是增长5.5%以上。对此,上海财经大学高等研究院前院长、特聘教授田国强在接受财联社采访时表示,上海所设定的各项经济目标比较合理,如果不出现灰犀牛、黑天鹅事件的情况下是能够实现。

围绕全力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上海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一系列举措。还提出,未来五年,在上海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达到1200家。如何实现这些目标?对此,田国强表示,只要上海在制度化营商环境营造方面持续深耕,不断推出具有标志性、标杆性的改革举措,市场基本盘会进一步扩大。未来上海要吸引更多跨国公司落沪,还是要依靠基石性的好的营商制度环境和制度安排而不是多变、易变、时刻改变的政府政策。

还值得注意的是,上海的《政府工作报告》还提出,建设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对此,田国强表示,未来上海建设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可以从四个方面入手:健全科创金融机构组织体系;丰富完善对科技创新和产业化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务;拓宽科技型企业的股权、债券等直接融资渠道;促进金融与科技更深度融合、更持续发展。

“上海所设定的各项经济目标比较合理,实现各项目标首先要稳预期和信心”

财联社:你如何看待2022年上海经济的表现?

田国强:2022年,世界经济在逆全球化持续,地缘冲突加剧,通货膨胀高企,发达经济体金融环境收紧等多重因素影响下,主要经济体的经济增长均出现不同程度放缓,在复杂外部环境和国内疫情持续多点散发等因素冲击下,中国经济三重压力和经济复苏困难依然较大。在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和多重超预期因素冲击下,过去一年对于上海而言无疑是“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上海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按照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要求,一年以来经济持续恢复,全市生产总值预计达到4.45万亿元,GDP连续两年突破4万亿元,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已连续13年排名世界第一,表现出较大的韧性。上海经济能够快速复苏,得益于国家和上海市政府出台的一系列稳经济政策效应持续释放,也得益于上海自身的经济结构和“五大中心”优势。

财联社:对于2023年上海设定的各项经济目标,你如何看,对于实现这些目标有哪些建议?

田国强:2023 年是新一届政府施政开局之年,来自世界和国内的压力都比较大,保持经济健康平稳增长非常重要。应该来讲,上海所设定的各项经济目标是比较合理的,如果不出现灰犀牛、黑天鹅事件的情况下是能够实现的。特别是5.5%以上的GDP增长目标,由于2022年深度下行带来的基期效应,加上上海作为我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如能牢牢把握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坚持市场取向不动摇,深化制度性改革,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扩大制度型开放,打造新的竞争优势,继续当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有助于改善营商环境及企业和民众心理预期,提振经济发展信心,同时科学统筹各项经济政策,精准锚定经济增长的主攻方向和政策着力点,会让上海经济实现一个更加可观的增长。

首先,要稳定预期、提振发展信心。信心比黄金还重要,这是人们在形势严峻常说的一句话。2022年的严峻形势其中有预期减弱的原因,但归根结底在于信心,当前信心、信任低下,严重影响了预期等方方面面。开年以来,至为重要的一项任务是改善社会心理预期、提振发展信心。尤其要恢复民营经济、民营企业家以及外企的信心和对他们的信任。这其中,归根结底还是主要靠坚定不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改革开放,恪守契约精神,从制度和法律上把对国企民企平等对待的要求落下来,从政策和舆论上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

其次,要完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制度化营商环境,充分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社会创造力。上海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优化营商环境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随着环境变化,面临的难题也在变,尤需提高政策的清晰度和系统性,不能让政策“部门看得明白、企业看不明白”,更不能各自为政、不顾政策执行的实效。而这往往需要改革者的“刀刃向内”。营商制度环境的改善核心是经济自由选择的极度重要性。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制约政府的行为,约束其对经济活动的任意干预,保护市场不受“看得见的手”随意干扰,包括对私有产权的保护,契约和法律的执行,维护市场竞争。建立以法治、规则为基础的市场经济,尽量减少时度效把握严重不足的政策干扰,有利于稳定市场预期、降低交易成本、激发市场活力。

再次,要抓好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海作为超大城市,必须以自身的创造性实践,探索城市治理现代化路径。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深化三个方面的基石性制度改革:一是形成具有包容性的现代化经济体系;二是提升政府强制力和执行力;三是建立良好的社会规范和秩序及和谐有效透明的城市治理体系。这基本上是治理和良性发展的充分必要条件,其中政府的作用和角色定位至关重要,需要以改革、发展、稳定、创新和治理五位一体的综合改革方式进行治理,建立有能、有为、有限、有效、有爱的刚柔相济的五有政府,而不是事事都有为的政府。有能主要是讲政府执行力的问题,有为就是政府在应该作为的地方不缺位,有限就是制约政府任意干预经济活动,不应作为的地方不要去有为,有效是政府行政的效能和效率的问题,这四有主要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问题,以促进有效市场形成为导向,有爱则是讲处理好政府与社会的关系问题。

“只要上海在制度化营商环境营造方面持续深耕,不断推出具有标志性、标杆性的改革举措,市场基本盘会进一步扩大”

财联社:围绕全力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一系列举措。你如何看待明年上海外贸外资的表现,如何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

田国强:非常赞同全力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国际政治格局近些年发生了很大变化,并且越来越可能常态化。中美两国,特别是美国由战略合作转为战略竞争(道路之争、制度之争、意识形态之争,以至阵营划分到全方位的竞争),其结果就是贸易摩擦常态化,遏制不断加码,贸易保护趋势短期难以逆转,推高了本已高企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以美国、欧洲为主)的不确定性和阵营化,这导致贸易风险不断加大,将严重影响中国贸易进出口,及导致产业链外移。加上新冠疫情的叠加影响,国际资本更加注重产业链和供应链的安全性、完整性,部分跨国企业在疫情爆发后加快调整产业链布局,使其更加多元化、区域化。

上海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桥头堡,越是面临逆全球化和保护主义思潮,越是要深化和扩大对外开放。只要上海在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制度化营商环境营造方面持续深耕,不断推出具有标志性、标杆性的改革举措,市场基本盘不仅能够保住,还会进一步扩大。在稳外贸方面,要积极引导外贸企业更新贸易模式、业态,加快布局全球营销渠道、海外仓储物流等全链条全流程服务,进一步畅通国际大循环。同时,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借鉴学习国内外标杆企业的出海方式,通过差异化、多元化布局,让立足上海的中国品牌、中国企业加速全球化步伐。在稳外资方面,要进一步发挥自贸试验区和临港新片区、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等开放平台的凝聚效应,增强开放门户枢纽功能,通过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吸引更多符合国家和上海发展战略的外资企业来上海投资兴业,引导外资更多投向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节能环保等领域。

“未来吸引更多跨国公司落沪,还是要依靠基石性的好的营商制度环境和制度安排”

财联社:上海市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未来五年高水平改革开放走出新路,“五个中心”建设深入推进,“四大功能”大幅跃升,全球高端要素资源加速集聚、高效配置,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达到1200家。如何吸引更多的跨国公司到上海?

田国强:最重要的还是前面提到的,要稳定预期、提振发展信心,进一步完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制度化营商环境。应该讲,上海的营商环境是国内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程度最高的,也是最规范的。未来上海要吸引更多跨国公司落沪,还是要依靠基石性的好的营商制度环境和制度安排而不是多变、易变、时刻改变的政府政策,只有制度化改革才是提振信心、稳定预期的关键,要充分认识到经济建设中心和改革开放的极度重要性。也就是,要牢牢把握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坚定不移地坚持市场化、国际化、法治化的改革开放。疫情中形成的一些阶段性管控政策千万不能固化,不能让外国投资者形成一个政府政策干预过多的印象和预期,要刹住疫情中出现的外国投资者和跨国公司外移现象。一个更进一步跟国际接轨的市场化环境,不需要太多多变、易变、时刻改变的政府政策。

上海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排头兵、先行者、引领者,在这方面要发挥更加积极的示范带头作用。具体来看,未来要吸引更多的跨国公司到上海,一要向长三角一体化借力。长三角一体化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上海应适应产业和科技变革趋势,与长三角其他省市形成良好的产业合作基础,形成错位发展、合理分工和优势互补格局,更加充分发挥上海的龙头作用,让立足上海的跨国公司能够更便利地运作联动辐射长三角乃至全国。二要向精准专业服务借力。跨国公司需要一整套完善、高效的专业化服务支撑体系,应完善由外商投资促进机构、专业机构、商会、协会和企业等共同参与的覆盖全市层面的投资促进服务体系,为外国投资者、外商投资企业等提供精准专业服务。

“上海建设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可以从四个方面入手”

财联社:关于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龚正市长在《报告》中提出,强化国际金融中心资源配置能力,深化全球资产管理中心、国际再保险中心建设,加快打造国际金融资产交易平台,推动更多商品期货和金融衍生产品创新,支持设立更多总部型、功能性金融机构,推进绿色金融、金融科技等改革创新,建设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未来如何建设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

田国强:不少提法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十四五”规划》中已经出现过,龚正市长在《报告》中关于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一个新提法是建设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当今是信息、人工智能、数字化的时代,企业要想获得新的发展机会,经济要想获得新的增长动力,需要进行结构性体制机制改革和依靠技术创新,从而向效率驱动乃至创新驱动转变,才能提高效率和勃发创新力,但这方面中国还存在很多不足,包括金融对科技创新的支持不够。因此,上海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在这方面要发挥重要作用。

上海建设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的背景是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发改委等中央八部门印发了《上海市、南京市、杭州市、合肥市、嘉兴市建设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推进五地科创金融改革,加大金融支持创新力度。这5个城市是长三角城市群的重要中心城市,包括1个直辖市、3个省会城市、1个地级市,有利于从不同量级城市位面,探索金融有效支持科技创新的差异化体制机制,为全国其他地区科创金融发展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在这个国家战略的实施中,上海无疑要起到引领、示范和带动作用。

未来,上海建设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一要从完善科创金融银行服务体系、丰富科创金融组织业态、补齐科创金融辅助产业链等三方面着手,健全科创金融机构组织体系;二要丰富完善对科技创新和产业化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务,为科技型企业提供资金中介、交易渠道、价值发现、风险管理、融资增信等服务;三要拓宽科技型企业的股权、债券等直接融资渠道,更大发挥直接融资对实体经济直接、有效、低成本的支持作用;四要从金融支持科技、科技赋能金融双向发力,促进金融与科技更深度融合、更持续发展,解决科创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衔接问题。

经济学者看上海两会|对话田国强:上海如何建设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如何吸引更多跨国公司?  

发表回复